罗西:我们必须加快速度。这样去训练太可笑了。

距离拉齐奥队在奥伦佐开始训练只有一周了。拉齐奥只引进了马科斯·安东尼奥。

深受球迷喜爱的前拉齐奥教练德里奥·罗西在接受《米兰体育报》采访时对球队的签约工作感到焦虑。罗老师说:“训练的时候和新队员配合很重要。每天都有助于准备,这对萨里和所有其他教练都很有用。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拉齐奥尽快加速,现在球员会来。转会市场最后几天回来的新球员很难适应球队。当然,在球员要被卖掉的时候去训练是自相矛盾的。需要辅助角色?目前4-3-3阵型中有一些基本的角色:一个主力门将,一个主力中后卫,米林科维奇和路易斯·阿尔贝托呢,后者是一个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场。我不确定马科斯·安东尼奥是否具备这些特征。那么你需要一个Inmobile的替代品。如果找到比马鲁西奇更好的人选来补充左后卫,那也不错,但这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中路的防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意大利杯提点:深浅盘爆冷犹如梅花间竹

周四由于没有欧联杯赛事,三场意大利杯比赛将成为彩民投注的焦点。而彩民在投注前,先要掌握意大利杯赛制。此外三场意大利杯比赛中,有两支意甲球队的对垒,也有意甲球队遭遇意乙球队的比赛,彩民投注时要了解清楚。

目前意大利杯进行至第四轮的争夺。按照意大利杯的赛制,在此前的意大利杯第三轮中,是由第二轮20支获胜球队和意甲上赛季第9到第20名的12支球队共32队进行比赛,决出16支获胜球队。第四轮则由这16支球队抽签进行单场淘汰赛,产生的八支出线球队,将与上赛季的意甲前8名进行第五轮的淘汰赛。

在意大利杯第四轮比赛中,联赛排名更高的球队占有主场优势,一场定胜负,常规时间战平将进行加时赛,再平直至互射点球决出胜负。因此,比赛参赛双方都会全力以赴。在昨晚率先的结束的两场比赛中,主场作战的两支意甲球队切沃和博洛尼亚均在主场大比分淘汰意乙球队,展现了意甲球队的风采。

纵观近三个赛季的意大利杯第四轮,爆冷场次有一定规律:若深盘爆冷,浅盘就稳健;若浅盘爆冷,深盘则打出(深盘浅盘是相对而言)。让我们详细看一下,08/09赛季,半一或以上深盘4战全胜,而4场半一以下浅盘则只取得1胜2平1负的平庸战绩;09/10赛季一球或以上深盘6场比赛3胜3负,而2场一球以下浅盘全部打出热门赛果;10/11赛季,半一以上深盘2胜2平1负,半一或以下浅盘3战全胜。

这是一场托斯卡纳德比,“紫百合”佛罗伦萨将在主场迎战身处意乙的恩波利。佛罗伦萨排名意甲第14位,近来1胜3平2负,上轮换帅后主场0-0逼平了卫冕冠军AC米兰。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10月的意大利杯中,佛罗伦萨在主场被恩波利0-0逼平。

佛罗伦萨阵容广大彩民较为熟悉,不过本场新帅德里奥罗西或许会派更多的年轻小将上场。恩波利阵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曾在罗马效力过的塔瓦诺,他曾在04/05和05/06连续两个赛季在意甲打进19球,目前这名32岁的老将仍是恩波利的定海神针。巧合的是,塔瓦诺的职业生涯正是起步佛罗伦萨,面对老东家,他将和锋线搭档科拉利威胁紫百合防线。

排名意甲第八的热那亚,则在主场对垒本赛季降级到意乙的巴里。热那亚球员实力平均,前有速度出众的帕拉西奥冲锋陷阵,后有经验丰富的弗雷坐镇防线,中场还有维罗索等技术性球员,从排名看热那亚是今晚实力最强的球队。

巴里本赛季降到意乙,该队后防线能力不俗,目前在意乙中算失球较少的球队之一。只不过巴里近期状态低迷,近6轮联赛仅取胜1场。不过双方此前在意甲的交锋中,巴里取得1胜2平1负的战绩,并不处下风,倘若本场能立足防守,或许能在常规时间内逼得一个平局。

最晚开始的一场意大利杯比赛,则是在两支意甲球队间展开,现排名意甲第15位卡利亚里,将在主场迎战暂列第11位升班马锡耶纳。从阵容实力看,卡利亚里明显占据优势,不过近期表现糟糕,在意甲联赛中遭遇3连败,而且已经多达6轮联赛不胜。

而锡耶纳近来2胜3平1负,而且球队中前场实力尚可,本赛季意甲还在客场1-1逼平过罗马。本赛季在意甲首回合交锋,锡耶纳就在客场0-0战平了卡利亚里。因此,锡耶纳再次客场面对近况不佳的卡利亚里,可能会采取进攻的态势与主队周旋,这也将使本就不济的后防线漏洞更大,看好两队常规时间分出胜负。

德利奥-罗西:没想到会被炒

“我经历过这种情况,所以我也了解事情会如何发展,我不会责怪任何人。”德利奥-罗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道。

“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有点不走运,输给国际米兰之后,也没有迹象表明我会下课。介于上一轮博洛尼亚刚刚击败了卡尔皮,我原以为情况已经有了好转。”

“我没有和俱乐部的主席萨普托谈过,但我和博洛尼亚的体育总监科尔维诺进行了交流,我们彼此之间很熟悉,在那种情况下也无需多言。”

“我在博洛尼亚的冒险结束了,这也是迟早的事。博洛尼亚就算没了我也一样会继续前进,未来才是最重要的。”

德里奥-罗西:新赛季意甲穆帅和小因扎吉下课风险最大

直播吧7月20日讯 前拉齐奥、佛罗伦萨主教练德里奥-罗西近日接受了全市场的采访,他被问到了这赛季的意甲哪位教练的下课风险最大,同时他也谈到了萨里执教拉齐奥的前景。

“当然是穆里尼奥,我很清楚在罗马城执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另外小因扎吉的下课风险也很大,执教国米对他来说并不容易,国米是卫冕冠军,与他的前任孔蒂相比,小因扎吉必须要赢得一些东西。”

“要做出这一变化并不容易,我很清楚萨里的执教方法,他需要时间。更糟糕的是在季前训练期间,他要与那些注定将离开的球员一起工作,因此萨里没有太多时间来训练新球队。”

埃米尔·伯佩斯库安娜玛丽亚·安德里佐尤

埃米尔·巴尔布·伯佩斯库生于1938年9月15日。他先后担任布加勒斯特伊恩·明库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学(UAUIM)系主任(1996)、副院长(1998)、院长(2000)和校长(2008-2012),如今他依然是该校名誉校长。

他漫长的职业生涯始于1970年从建筑学院毕业之时,此后他在学术界历经浮沉,达到最高的职业地位。他始终如一地探寻设计课程教学过程的现代化;他在担任系主任期间,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包括转向学分系统;他建立了研究生课程,领导重组了研究生教学体系,并组织了继续教育执行委员会。

他的建筑实践生涯共完成80余项建成项目,其中一些重要作品获得了国家和国际建筑奖项。他荣誉等身,包括2013年获得“罗马尼亚建筑学会建筑奖”。

作为一个整体,埃米尔·巴尔布·伯佩斯库教授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无疑是对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杰出贡献,同时也是罗马尼亚建筑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人物之一。

“我记得勒·柯布西耶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他说,在我所处的年代,道德品行可以总结为:此生你必须有所作为。我的一生都执着追寻这一目标,在我所过之处留下痕迹!我还要补充的是,你应以谦逊、清晰、精准的姿态来完成这些事……艺术创作最适合的状态就是不骄不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公正不阿’。这是勇气、尊重、内在强韧的展现,因为最终,只会剩下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每个人的良知。”[1](斯蒂芬·菲里米塔 文)

本文试图从较为整体扼要的视野,呈现布加勒斯特建筑大学过去127年的崛起,及其与罗马尼亚、尤其是布加勒斯特城市化进程之间有趣而密切的关联。从19世纪末至整个20世纪,罗马尼亚经历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剧烈变迁,它们都给布加勒斯特留下了显著而不可逆转的痕迹与转变。然而,布加勒斯特建筑大学在过去100多年中,通过那些在此学习并最终留校教学的建筑师的努力,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延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在此期间布加勒斯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5种政治体制,还有一场摧毁了大部分城市的大地震。

1864年,布加勒斯特正式出现了建筑高等教育的雏形,是作为路桥、矿业和建筑学院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缺少学生以及对于机构化建筑教育的理解,这所学院未能持久,但它还是催生了建筑教育理念的萌芽。早期罗马尼亚建筑师大多在巴黎美术学院接受的教育,这批建筑师的辛勤工作真正奠定了布加勒斯特建筑教育的基础。1892年,罗马尼亚建筑师协会创立了一所私立建筑学院。此前的1891年,该协会还创办了一本名为《建筑》的杂志(至今仍在刊)[2,3],这本杂志作为一个平台,用以阐释协会的理念,面向公众普及建筑职业及建筑教育的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在当时尚且鲜为人知,饱受误解。1897年的教育改革将这所私立学校改制为国家建筑学院(由政府资助),并入国家美术学院。尽管几经更名和改革,这一教育形式仍不曾间断地持续至今[4]。

伊恩·明库(1851-1912)是创立建筑学院的第一批罗马尼亚建筑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尽管他在巴黎接受了学院派的古典教育,但他却较早认识到,现代主义正给全欧洲的建筑领域带来变革,他也将这种变革带回了祖国。在新成立的罗马尼亚王国,现代主义最初体现为一种新罗马尼亚式风格,这可视为一种新艺术风格的地方变体——这一风潮已席卷欧洲,并根据各地传统被赋予不同名称。新罗马尼亚风格源自罗马尼亚建筑师对“民族主义”运动的推崇,这一运动主要来自旧罗马尼亚封建及世俗建筑的价值和传统,尤其是教堂及民居。在此意义上,建筑师认为发展罗马尼亚建筑的唯一方法,就是运用那些经历住时间考验的民间建筑形式,它们在时间长河中不断延续,并应用到新国家的社会需求之中。然而,新罗马尼亚风格并不符合那个时代的潮流,它具有一种彻头彻尾的异域风情,尽管有创新意义,但大部分人依然抱以谨慎态度,最初的反应就是拒绝这一风格[3]。在这一态度影响下,罗马尼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1900年代)建造的新风格的公共建筑数量很少。伊恩·明库的大型公建项目也极少,大部分项目都是住宅。

一战后,也就是1930年代,新兴现代主义运动的思想和美学体系就像它在所有其他欧洲国家的传播和实践一样,渗透至罗马尼亚社会之中。由于这一时机正好与布加勒斯特的高速现代化进程重合,新建筑风格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最具代表性的中心地带,为其赋予了一副现代主义的整体面貌,这在其他欧洲国家首都鲜有看到——那些首都城市大多在19世纪便完成了现代建设。其中一个最显而易见的案例,就是新南北轴线的建设以及城市中心区的重建,也就是当时的塔切·伊恩内斯库-伊恩·C·布拉蒂亚努大道(如今的马格鲁大道)——这是当时布加勒斯特最重要的大型建设项目之一。尽管该项目始建于19世纪末,并忠实采取了奥斯曼巴黎改造的模型,但大道两侧的建筑几乎都是一战后才建成的,并由现代主义风格主导。部分主要建筑是在1930年代设计的,今天看到的主轴线年代末期才完成。这对该时期在布加勒斯特求学及工作的建筑师而言是一个极好的佐证,即如此大规模的城市项目竟可以在长达30年的时间段、中间还被世界大战打断的情况下,保持如此独一无二的现代风貌——它的统一性仅在1977的大地震中不幸遭到些许破坏。

有两位建筑师对这一现代建筑景观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也是当时罗马尼亚现代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马塞尔·伊恩库(1895-1984)和霍里亚·克里昂加(1892-1943)。

马塞尔·伊恩库是前卫达达主义艺术运动的创始成员之一,与伊恩·维尼亚一起创建了罗马尼亚第一本前卫艺术杂志Contimporanul(1922),宣扬构成主义、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思想。伊恩库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连接着西方世界的新兴进步思想与一战后重建的罗马尼亚刚涌现的现代主义运动[3]。两次大战期间的多座布加勒斯特住宅都出自他的设计。在罗马尼亚,与欧洲其他地方一样,私人住宅提供了新风格试验的最佳舞台,也是将新思想推向大众的完美媒介。因此,当时的富人及知识分子阶层风行建造现代主义风格的别墅或小型公寓楼,以彰显两次大战之间的罗马尼亚社会的经济实力[3]。

霍里亚·克里昂加的设计作品规模较大,被认为是罗马尼亚现代主义“真正的创始人”。他的职业生涯是对国际现代风格强烈的个人化诠释,融入了他自己的所思所感。不同于那些试图否定推翻所有历史风格的欧洲现代主义者,他采取了一种更加均衡的视野,融入或适应于罗马尼亚的地方传统及民俗艺术——这种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在几乎所有罗马尼亚建筑师身上都可以见到。他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ARO大楼设计于1929年、建成于1931年,让他一举成名,由罗马尼亚保险公司委托,在当时布加勒斯特的建筑景观中绝对堪称一项创举——不仅就其新潮的几何构图和简洁的美学价值而言,而且还归功于其不容置疑的功能优势[3]。他主持的项目为数众多,且大多位于城市,涉及的建筑类型十分多样。尽管大部分建筑类型早已成熟,但克里昂加提出的功能方案还是会带来诸多创新点,形成一种高度灵活、适用的建筑。1935年,霍里亚·克里昂加开始设计大型工业建筑(马电厂),推动了罗马尼亚工业建筑第一次获得功能上的美学表达。新技术的发展以及那个时代的强劲经济动能为建筑师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机会,以重新考量生产空间的高效使用,并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技术优势探索建筑的现代美学表达。

克里昂加的建筑以水平延展和简洁形象著称,他的作品为杜柳尔· 马尔库、奥卡夫特·多伊切斯库等后代建筑师确立了发展方向,并为国际式及传统建筑形式的演化和同化建立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这是两次大战之间布加勒斯特建筑进程的重要特征:将现代主义风格、装饰艺术风格、乡土和传统元素进行整合和调整,嵌入这样一个城市肌理之中,这种肌理令人想起奥斯曼改造的巴黎中心区格网,以及欧洲在新城建设及住宅区中采取的花园城市理念[3]。

如杜柳尔· 马尔库等,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可长达50余年,横跨职业圈和学术圈。杜柳尔· 马尔库的大名与20世纪上半叶的罗马尼亚建筑史密切交织:在物质层面,是因其卓越的建筑实践贡献;而在名誉层面,他于1929-1957年长期担任布加勒斯特高等建筑学院(当时的建筑大学)建筑史系主任的职务。

在罗马尼亚的城市景观中,尽管民族建筑教育的兴起以及年轻罗马尼亚建筑师竞逐现代建筑浪潮的整体热情,为一战前及两次大战之间的建筑创新提供了十分丰沃的土壤,但二战后的布加勒斯特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从二战结束至1950年代末,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寻求平衡并修复战争造成的破坏,转译到建筑生产上便表现为一种对前人发展的自然沿袭。战前开始实践的建筑师基本上延续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因而一些因战争而终止的投资项目也得以继续。1945年后,建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公共项目,采取从现代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等各不相同的风格样式,并发展出一种显著的古典派现代主义风格:如班洛克总部大厦和赫拉斯特劳海军俱乐部(建筑师奥卡夫特·多伊切斯库)、财政部大厦(建筑师拉杜·杜德斯库)、CFR建筑群[3]。

这个时期更重要的或许是新功能主义理念的建筑实验,尤其显著地体现在米尔切亚·阿利法蒂等建筑师的作品中。他在杜柳尔· 马尔库事务所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建筑和建造实践中经历了复杂、多面的演变,他还同时兼任布加勒斯特建筑大学和土木工程大学的教授。他设计的项目包括伯尼亚萨国际机场(1946,建筑师米尔切亚·阿利法蒂、阿斯卡里奥·达米安等)、APACA服装厂(1947,建筑师米尔切亚·阿利法蒂等),实验性地彰显出多种表现性的方向及语汇,体现出比两次大战期间更雄厚的胆识,并带有一种这个时代似乎非常赏识的现代主义者的自由表达[3]。

然而,这一时期活跃的建筑师的风格延续性、实验性及创造力皆受到同期罗马尼亚所经历的社会及政治变迁的牵制。苏联广泛流行的新社会主义风潮对布加勒斯特城市肌理的影响极小。住宅开发依然延续了实验性的现代主义风格或花园城市规划,而非苏联常见的方格形社区。

这一短暂时期完成的真正社会主义风格的重要项目很少,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尼亚新闻出版大楼,由米尔切亚·阿利法蒂设计、建设于1950-1955年。20世纪这段时期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回归19世纪流行的古典主义风格,还见证了过去几十年盛行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回潮。提到这段插曲中的建成作品,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由奥卡夫特·多伊切斯库设计的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而放在更广阔的图景中,建筑景观对民族身份的持续追逐确保了现代主义永远不会完全退出罗马尼亚的历史舞台。黑海沿岸的建筑是1950-1960年代的典型风貌,此外还可见于布加勒斯特的基瑟勒夫大街两侧的一大批私人住宅,以及为上流阶层建造的新住宅区。

这种现象到了1960年代末更加凸显,布加勒斯特的建筑语汇开始与欧洲的思想重新同步。当时,尽管政治空气在变化,行业的集中化愈发凸显,但在罗马尼亚教学与实践的建筑师并未放弃对现代主义理想的追逐。建筑学院在其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前培养的一代建筑师如今正在年轻一代的现代主义实践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在紧张的政治氛围下,这一批建筑师依然选择改弦易辙,尤其是在曾担任多所学院校长的阿斯卡里奥·达米安,以及米尔切亚·阿利法蒂、奥卡夫特·多伊切斯库等曾于1960-1970年代在布加勒斯特大学执教的建筑师的努力下,罗马尼亚的建筑教育仍然紧跟最开放的当代建筑潮流。

从1970年代初算起的20年间,尤其是1977年的毁灭性大地震后,罗马尼亚和布加勒斯特的建筑风格逐步稳固下来,特定项目皆采取特定的风格类型,极少有建筑师个人的创造空间。一些年轻建筑师不甘随波逐流,在艰难的限制条件下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他们也是布加勒斯特伊恩·明库建筑学院的教学中坚力量。这些项目包括伦尼库·维尔切亚科技宫(1974-1982,建筑师埃米尔·巴尔布·伯佩斯库、斯蒂芬·隆古、皮特·坎内特)、斯拉蒂纳青年科学与技术文化之家(1971-1986,建筑师埃米尔·巴尔布·伯佩斯库、多林·斯蒂芬)、位于布加勒斯特的国家邮政总局(1986,建筑师佐尔坦·塔卡茨、V·西米翁、F·埃切里姆)。这些项目皆不同于该时期的大部分建筑,带给人难能可贵的趣味和愉悦,它们也彰显了这一代年轻建筑师在陈规之下工作的创造性和灵活性[3]。埃米尔·巴尔布·伯佩斯库的个性印记已镌刻在罗马尼亚和布加勒斯特的建筑景观之上,他也与伊恩·明库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对这所大学取得今天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斯拉蒂纳青年科技文化之家,埃米尔·巴尔布·伯佩斯库,多林·斯蒂芬(供图:Emil Barbu Popescu)

1990年以后,再次解放的建筑实践氛围带来多样化的风格和实验的自由。然而,这一过渡时期的大部分建筑师皆不熟悉独立实践,且与过去40年罗马尼亚错失的建筑潮流及建筑思想格格不入。埃米尔·巴尔布·伯佩斯库、多林·斯蒂芬等少数建筑先驱再次站了出来,他们在这个混乱而迷失的时期设计了第一批具有连贯过渡意义的建筑。例如布加勒斯特足球宫(2001-2002,建筑师埃米尔·巴尔布·伯佩斯库)等项目,体现了国家层面上当代建筑思潮所应具备的品质和内涵,为其他罗马尼亚当代建筑师树立了标准。

布加勒斯特奥林匹克之家,埃米尔·巴尔布·伯佩斯库(供图:Emil Barbu Popescu)

过去20~30年间,罗马尼亚、尤其是布加勒斯特的建筑学院愈发感受到肩上的重担,即如何培养出如此的新一代建筑师,不仅能够延续一个多世纪以来逐步确立的传统,而且能够适应当下这种混乱、乃至矛盾的职业环境。1990年代末期,大部分较大城市皆爆发出新建设和规划策略的需求,也亟需与此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这些新规划往往是匆匆制定的,且缺乏对于真实城市现状和无法预知的发展速度的深入理解,亦不自知这些规划方案所依托的理念模型。诸多类似的境遇给21世纪前10年参与实践的建筑师带来极大的困难及挑战。在这种持续变化的不确定环境下,建筑教育亦不得不寻求更高的灵活性。罗马尼亚的建筑职业界与布加勒斯特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学之间的共生关系持续至今,有时候学校会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之中(如2000年布加勒斯特城市总体规划),但更多是体现在学院的师生;及其对当代罗马尼亚建筑风貌的影响之上。□

布加勒斯特建筑127年——主导城市建设及在伊恩·明库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学任教的风云人物

历史城镇的存续:保护、建设与发展的规划设计探索与启示——以意大利3个历史城市战后首版总体控制性规划设计为例

德利奥-罗西:亚特兰大次回合有翻盘可能 意甲冠军之争已经结束了

直播吧3月16日讯 在接受全市场网记者采访时,意大利名帅德里奥-罗西谈到了关于意甲联赛冠军之争的话题,他表示现在这场争夺战已经结束了。另外,罗西还展望了欧冠亚特兰大与皇马次回合的较量,他表示自己相信亚特兰大能成功翻盘。

罗西表示:“皇马有重要球员伤愈复出,亚特兰大因此并不被外界看好。但是亚特兰大这样的球队总是时不时地能给人惊喜,他们可能取得不错的成就。亚特兰大要拿出一个良好的体能状态,他们的比赛节奏很适合踢这样的比赛不过比赛进程也取决于双方的体能状况。如果亚特兰大不能拿出平时那种跑不死的体能,那比赛就会变得很艰难。”

“但是我对亚特兰大拿出精彩表现并淘汰皇马很有信心,亚特兰大有他们自己的踢法和思维模式,如果你问我意甲联赛中还有哪些球队能在欧战中继续走下去,我会告诉你是亚特兰大。”

“亚历杭德罗-戈麦斯是一名重要的球员,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亚特兰大踢球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模式。戈麦斯的离队短期内一定会对亚特兰大造成影响,但是他们一定能弥补戈麦斯离队带来的空缺。从未来的角度看待问题,我认为亚特兰大的阵容有足够的厚度。”

“如果你问我意甲联赛冠军的争夺结果将怎样,国米最终是否能夺冠,我会告诉你我认为本赛季意甲联赛冠军的争夺已经结束了。”

“米兰做了尝试,但是他们的表现还不够稳定。如果他们最终夺冠,那会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但是能够拿到欧冠的参赛资格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至于我是否会接受阿斯科利发来的邀请,我觉得我喜欢教练这份工作,无论执教哪个级别的球队。现在我还赋闲在家,此前我曾经在20天的时间里进行了6场比赛。当你同意执教某个球队的时候,他们会给你一些承诺。但只要你的带队成绩不够理想,那这些承诺往往也不会兑现。如果你下课了,那说明事情进展得不够顺利,而现在的阿斯科利已经不是曾经的那支了。”

回顾罗西传奇一生:禁赛2年复出夺世界杯与马拉多纳巅峰对决三年

2020年无疑是历史上最令人悲伤的年份之一,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离别。上个月底我们刚送走了球王迭戈-马拉多纳,两周之后的现在我们又要与意大利传奇球星保罗-罗西告别。这位曾今的金童就这样与世长辞,享年64岁。

罗西是意大利第一大姓,在意大利叫罗西就像在中国姓王一样普遍,但保罗-罗西无疑是这之中最著名的那一位。他与中国也有说不尽的缘分,他出生于托斯卡纳大区的普拉托,这座小城如今已成为意大利最著名的中国城。而球迷们认识他基本都是在1982年世界杯上,那一届正好是中国首次直播世界杯,他也成为了许多中国球迷世界杯最初的记忆。

在参加1982年世界杯前,罗西在球场外遇到了一些麻烦,导致被禁赛两年,直到世界杯前才解禁复出。当时的主帅贝阿尔佐特力排众议将久疏战阵的罗西带去了世界杯,而罗西也没让他失望。在对阵巴西的强强对话中上演帽子戏法,对阵波兰也有两球进账,在决赛与联邦德国的比赛中为球队首开记录,让意大利拿到了世界杯冠军。而他也包揽了

首届世界杯金球奖以及金靴奖,成为了意大利的民族英雄,他当年也顺理成章地荣获欧洲足球先生。但他却依然谦虚,认为自己的进球都有赖于神明眷顾。

罗西的俱乐部高光时刻更多是奉献给了尤文图斯,在尤文效力的4年中,他拿下了6座冠军奖杯,其中包括了1984年的欧洲优胜者杯冠军和1985年的欧冠冠军。后来他也入选了尤文历史50大球星之列,尤文图斯博物馆中藏有他的球衣。在意甲赛场,他在1984-1987年间与马拉多纳的那不勒斯曾有过6次交手,在退役后,他回了托斯卡纳老家,在这个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开起了自己的酒庄,也曾经做过足球评论员。

最后这一段更多是笔者的个人感想,笔者并没有经历过80年代的世界杯,而笔者的父辈则是这几届世界杯的观众。当年笔者的父亲就读于上海外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当时新生需要起一个意大利语名字,他便与同桌共享了保罗-罗西的名字,一人叫保罗,一人叫罗西,这个故事也是笔者对这位意大利传奇球星的最初印象。意大利失去了他们的英雄,愿他与马拉多纳在天国能踢得开心。

世界80大语言排名:藏语名列第76名

英语(English)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可能是世界上第三大或第四大语言(2007年英语为母语的人数:400,000,000,作为外语的:1,400,000,000),但它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5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的。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准国际语言。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现代标准汉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语言,为现代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官方标准语。现代标准汉语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语音,为官事、教学、媒体等标准语,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同交际语言。其称呼与定义因地而异,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东南亚称为“华语”;因地域的不同,普通话、国语与华语在语音与词汇上存在细微差别。芳思·小语种/p>

印地语又称北印度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在1965年1月26日成为了印度中央政府的官方语言(连同英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是同一种语言(称印度斯坦语),但前者用天城文,后者用阿拉伯字母,前者引进的梵语借词多一点,后者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多一些。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加起来是世界上第三大语言,使用人口超过9亿人(作为母语的:680,000,000,作为外语的:225,000,000)。

在七大洲中,主要是在拉丁美洲国家中,约有900,000,000人使用(作为母语的:400,000,000,作为外语的:500,000,000)。很多说西班牙语的人把他们的语言称为西班牙语(Español),而很多说其他语言的西班牙人称西班牙语为卡斯蒂利亚语(castellano)。另一方面,拉美国家的人更喜欢castellano这个词,因为Español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民族,而不是一种语言。英语中西班牙语为Spanish,就是Español的英译。但是无论如何,这种语言是源自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亚使用的一种方言。

阿拉伯语(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拉丁化:al-Lughah al-ʻArabīyah‎)即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属于闪含语系闪语族(作为母语的:422,000,000,作为非母语的:246,000,000),主要通行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现为27个亚非国家及4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以阿拉伯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超过二亿四千万人,同时阿拉伯语为全世界的宗教语言。阿拉伯语因分布广阔,因此各个地区都有其方言,而“标准”阿拉伯语则是以经典《古兰经》为准。

主要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其它成员国中使用(作为母语的:164,000,000,作为外语的:114,000,000),在华沙条约的成员国里曾经被学校广泛作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苏联时期,俄语在其加盟共和国中被大大的强调。虽然很多这些前苏联的国家现在开始强调当地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并且也是这些国家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挪威俄语是俄语和挪威语的混合语。

利安语支(作为母语的:130,000,000,作为外语的:140,000,000)。乌尔都语大约第20种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也是印度的24种规定语言之一。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乌尔都语可看成是印度斯坦语 (Hindustani) 的一部分,所有印度斯坦语言构成世界上第7大的语言。

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 是印度尼西亚的官方语言(其中作为母语的为:17,000,000,其中作为非母语的为233,000,000)。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全世界大约有1700万到3000万人使用这种语言,还有1亿4000万人将印尼语作为第二语言。印尼语和马来语非常相似。这两种语言的祖先本来是东南亚的非官方通用语。因此,有关地区的人在加以学习之下,都很容易掌握这种语言。此外,随着印尼移民四散,以及到国外工作的佣工,不少说印尼语的人都散播到其他地区去。大多数印尼人能够流利地把印尼语当第二语言使用。这些人在家里或是当地社区使用当地语言(例如米南卡堡语 (Minangkabau)、爪哇语等等),而在正式的教育机构、全国性媒体及其他种类的沟通传播上使用印尼语。一些东帝汶人也会说印尼语。印尼语里对印尼语的称呼是“Bahasa Indonesia”,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印尼的语言”。在英语里有时候也直接用Bahasa Indonesia称呼印尼语。有时候英语使用者直接称呼印尼语为“Bahasa”,但“Bahasa”在印尼语中仅意指为“语言”,且马来西亚语中亦有同字。

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约2亿7百万人(作为母语的:189,000,000,作为非母语的:41,000,000),是印度-伊朗语族在印地语之后第二大语言。孟加拉语使用者分布于孟加拉地区,即今孟加拉国与印度西孟加拉邦。孟加拉语、阿萨姆语和曼尼普尔语都使用孟加拉字母。孟加拉语是印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母语。

葡萄牙语(português)是罗曼语族的一种语言。使用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中国澳门、西班牙、莫桑比克和东帝汶,共计超过2亿人口。葡萄牙语是世界上少数几种分布广泛的语言,同时也是世界上第八大语言。

意大利语是意大利,圣马力诺的官方语言,以及瑞士的其中一种官方语言,主要集中在提契诺州和格劳邦顿州。这并且是梵蒂冈的第二种官方语言(作为母语的:70,000,000,作为非母语的:120,000,000),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当中一些意大利少数族群中使用。并在摩纳哥广泛被应用和教学。而且又广泛被了解在科西嘉岛、萨伏依和尼斯(历史上在法国吞并前讲意大利方言的地方) 的区域。另外,阿尔巴尼亚亦广泛被当地人所应用。在意大利在非洲的前殖民地(例如利比亚、索马利亚和厄立特里亚)都有一些人说意大利语。但是其用途正不断下降。在厄立特里亚是意大利殖民地期间, 意大利语是指示语言。到了1997年, 只余下一所意大利语言学院。意大利语和意大利语的方言由意大利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广泛应用。在西欧特别是卢森堡、德国、英国和比利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在拉丁美洲特别是乌拉圭、巴西、阿根廷以及委内瑞拉。在美国,意大利语最主要在以下四个城市使用: 分别是波士顿,芝加哥,纽约和费城。而在加拿大,意大利语的社区主要在蒙特利尔和多伦多。此外,意大利语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多人使用的语言。

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下的一门语言。德语共同标准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德语是1亿多人使用的母语(作为母语的:105,000,000,作为外语的:80,000,000)。它最初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意大利南提洛尔,比利时的一小部分地区,部分波兰地区和部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内使用。另外,在德国的前殖民地内,例如拥有大量的说德语的人口,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

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是继西班牙语之后,使用者人数最多的罗曼语言之一。法语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汉语以外,当时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现时全世界有87,000,000人把它作为母语,以及其他175,000,000人使用它(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法语是很多地区或组织的官方语言(例如联合国、欧洲联盟)。法国法语和加拿语是世界上两语分支,它们之间有很大区别。

博杰普尔语是比哈尔语之一,在印度的北部区域使用,包括西部邦份如比哈尔邦、恰尔康得邦西北部、北方邦的 Purvanchal 地区,以及接壤印度的尼泊尔南边平原地区。博杰普尔语也在圭亚那、苏里南、斐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毛里求斯使用,可以说成在世界多个州份均有人使用。

日语是一种主要为日本列岛上大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日本的官方语言。其语言系属有争议,有人认为可划入阿尔泰语系,也有日本学者认为是孤立语言或日本语系。

跟其他北方印度语言一样, 旁遮普语是演化自梵语。旁遮普语又会分为西旁遮普语、Lehnda(ਲੇਹੰਦਾ)或Lahnda(ਲਹਿੰਦਾ)和东旁遮普语。Siraiki和Hindko通常也被视为旁遮普语的方言。旁遮普语是锡克教的神圣语言, 锡克教的经典Guru Granth Sahib都是以旁遮普语写成的。旁遮普语也是印巴地区北部流行的Bhangra音乐的主要语言。现代的旁遮普语的词汇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其中包括印地语、波斯语和英语。海外的旁遮普人也有从西班牙语和荷兰语借来新的词汇。一种新的旁遮语分支, 称为DiasporaPunjabi, 正在发展当中, 而且不断跟印度次大陆上的旁遮普语显出分别。旁遮普语有几套不同的书写系统, 其使用情况因应不同地区、方言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锡克教信徒倾向使用Gurmukhī字母。其他省份的印度教信徒多会使用天城文字母. Gurmukhī和Shahmukhi 字母是旁遮普语最常用的两种书写字母, 也往往被视为官方的字母。

马拉地语 (मराठी Marāṭhī) 是印度的22种规定语言之一,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大约有 9 千万使用者,其中7 千万母语使用者,2 千万第二语言使用者 。

波斯语 (فارسی‎ = Fârsi, پارسی‎ = Pârsi) 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是一种在伊朗、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使用的具有悠久传统的语言。随着移民从这些国家流入到周边地区,很多国家现在都有说波斯语的社群。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现代波斯语中,有近60%的词汇来自属于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和阿拉伯语一样,波斯语是从右向左读。

爪哇语是印尼四大主岛之一的爪哇岛上东、中部居民主要采用的语言。爪哇语属南岛语系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一个语支,和印尼语及马来语算是近亲,有语言人口7550万人。不少讲爪哇语的人都同时会说印尼语,但日常生活主要采用爪哇语。

越南语是越南的国语,有85至90%的越南人将之作为母语,另外居住在海外三百万越侨、住在中国广西的京族亦使用越南语。历史上,越南语曾使用汉字与喃字表记,现代则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添加若干个新字母及声调符号的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国语)书写。

朝鲜语(조선어),或称韩国语(한국어),简称“朝语”或“韩语”,是一种流行于东北亚朝鲜半岛(한반도/韓半島)及其附近区域的语言。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上述语言正式称为조선어(朝鲜语);在大韩民国(韩国),上述语言正式称为한국어(韩国语)。

被规定成汉语方言,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世界语言学界有分歧。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若两种话语不能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根据这一分类标准,吴语跟北方话无法通话,应分别归类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言归类的问题上会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量,因此中国语言学家大多将吴语归为汉语的一种方言。吴语的“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因为吴语的分布地理范围与上古以来所称的“吴地”区域相比,两者的核心区大致相同。

是一种有超过二千年历史的语言(其中作为母语:68,000,000),属于达罗毗荼语系,通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东北部。它是泰米尔纳德邦和本地治里的官方语言。在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不少印度裔居民也是说泰米尔语的,他们散布于马达加斯加、毛里塔尼亚、菲济等地。根据统计,在2004年,泰米尔语在全球的语言人口中排第20位,有语言人口7700万人。

俗称为白话或广东话,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以及海外特别是北美和澳大利亚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岭南的称谓“越”(通“粤”)。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北方学者与一些两广及西方学者间存在分歧。前者出于政治和文化上的考虑,把粤语作为“单一”语言“汉语”的一种方言;而后者摒弃政治干扰,纯粹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粤语是“汉语族”众语言之一,是一门独立的语言。

泰语是泰国的官方语言。属壮侗语系侗台语族。泰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不同的声调有区分词汇和语法的作用。泰语是泰国主体民族泰族的语言,泰字是泰族的自称,泰语作ไทย [tʰaj˥˧],英语作Thai。台语是对台语支语言的统称,包括泰语和其他众多语言,台字英语作Tai。

是一种现有7300万人使用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主要在土耳其本土使用,并通行于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希腊、马其顿、罗马尼亚、乌孜别克和土库曼斯坦,以及在西欧居住的数百万土耳其裔移民(主要集中在德国)。土耳其语是突厥语族诸语中最普遍使用的语言。

信德语 (سنڌي‎, सिन्धी sindhī) 是南亚巴基斯坦内信德省的语言。两个国家都承认信德语为法定语言。巴基斯坦境内的信德语人都集中在信德省,此外也集中于俾路支省东部和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卡奇区,其他的就散布各地。在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信德省成了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大量信德人移民到此。现在信德语一般以印度天城体或扩充阿拉伯字体书写的。

赣语(国际音标:[kon ȵi]),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门声调语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2000万~5000万之间,约占中国人口的3%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赣语可分为九片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语或标准音。同时,赣语内部的各方言之间互通程度亦非常高。赣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江西话”,在江西境内除赣语外,还有客家话、吴语和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汉语方言分布。同时诸如湖南、福建、安徽、湖北等省份亦有赣语人口分布。

在某些地方亦称为鹤佬话(或学佬话、福佬话、河洛话)、福建话,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闽南语一词定义有广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广东西部的雷州半岛、湛江、电白、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台湾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行于台湾的台湾话即为闽南语的一支。而在粤东沿海通行的潮州话也为闽南语不同的分片。

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仅次于俄语和波兰语的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乌克兰语的音韵、文法以及词汇都跟俄语和白俄罗斯语很类似,但是乌克兰语的使用者们不能跟这两种语言的使用者自由通话。乌克兰语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 所使用的字母同俄语字母有一定的差别。

古吉拉特语:(ગુજરાતી)(Gujarātī)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为印度22种官方语言与14种地区性语言之一,同时也是巴基斯坦少数民族语言。全球有大约4600万人讲这种语言,为世界上第23大语言。从使用的人群主要分布来看,印度4550万,乌干达15万,巴基斯坦10万,肯尼亚5万。

晋语是汉语口语的一种,但是语言学家对晋语在汉语口语的诸多种类里分类的地位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一些人认为晋语应该归类成官话的一种,另一些人则认为晋语应在汉语诸多口语中自成一系。晋语主要分布在:除了汾河下游谷地以外的山西省, 内蒙古中部的部分地区,河北、河南、陕西三省邻接上述二地的地区,包含在这个地区的城市有太原、张家口、呼和浩特、焦作、榆林等地。晋语的使用人口总计约有四千五百万人。

卡纳达语,又译坎纳达语(ಕನ್ನಡ kannaḍa)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官方语言(作为母语的:35,000,000,作为外语的:9,000,000),属于达罗毗荼语系。

波兰语是波兰的主要语言。事实上,波兰是讲官方语言人数比例最高的欧洲国家,有接近98%的波兰人使用他们的母语——波兰语。二战后,部分并入苏联的波兰领土上仍有大量波兰人居住,他们不愿意向战后的祖国迁移。到现在,波兰人在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已成为了一个数目很大的少数民族。在立陶宛,9%的人口把波兰语作为他们的母语。讲波兰语的人数占维尔纽斯(立陶宛共和国首都)总人口的31.2%。大量人口讲波兰语的情况也存在于立陶宛的其他地区。自2004起,维尔纽斯政府规定唯一的官方语言是立陶宛语。在乌克兰境内,常使用波兰语的地区是鲁维和鲁克。白俄罗斯西部有讲波兰语的民族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布勒斯特和格罗德诺地区。还有一些的讲波兰语的人口分布在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西、加拿大、捷克、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希腊、匈牙利、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新西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阿联酋、英国和美国。在美国讲波兰语的人口超过100万。

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作为母语的:32,000,000,作为外语的:10,000,000)。缅甸语是缅甸联邦的官方语言。在缅甸有大约2500万的使用者。在孟加拉、马来西亚、泰国、美国也有少量分布。缅甸语共有33个辅音,与元音拼合后,组成音节。缅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高平、高降、低平和短促调。缅语以仰光音为标准音。缅甸文属于婆罗米系的文字,其书写特征是呈圆形。字符的构成是以辅音字母与元音拼合后形成音节符号。

属印度-雅利安语支,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的一些地区使用(作为母语的为32,000,000,作为第二语言的为8,000,000)。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大概一半的尼泊尔人使用尼泊尔语作为其母语,其它尼泊尔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这种语言在尼泊尔语中的发音为“Khaskura”,并有过不同的名称。英文为“Nepali”或“Nepalese”,也叫被做“廓尔喀语”——廓尔喀人(尼泊尔的主要居民)的语言, 而“Parbatiya”是山区人民使用的语言。尼泊尔语是分布最东的帕哈里语,一组使用于喜马拉雅山低海拔地区的语言,使用范围包括东尼泊尔,直到印度领土北安查尔邦(Uttaranchal)和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尼泊尔语在发展过程中与一些藏缅语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最显著的是尼瓦尔语,显示了藏-缅语的影响。尼泊尔语与北印度语很近似,但稍显保守,来自波斯语和英语的词汇少于北印度语,较多的词源自梵语。现今,尼泊尔语一般使用梵文字母。Bhujimol是一种尼泊尔原创的文字。

(هَوُسَ,Hausa‎)属于亚非语系乍得语族(其中作为母语的:24,000,000,作为非母语的为15,000,000),是非洲最重要的三大语言之一,另外两大语言是北非的阿拉伯语、东非的斯瓦希里语。它是亚非语系的一个语种,在尼日利亚北部、尼日尔南部、乍得湖沿岸、喀麦隆北部、加纳北部以及非洲萨丽那地带的西非其他各国被广泛使用。目前世界上能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约有5000万。它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但它历来是西非地区公认的一种商业交际语。豪萨语17世纪开始是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的(ajami)形体,19世纪之后逐渐改为以拉丁字母来拼音的(boko)形体,到1950年代后主要都用(boko)形体来书写。

普什图语(پښتو)是阿富汗普什图族民族语言,与达利语同为阿富汗的官方语言。采用阿拉伯语字母来拼写。

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通行的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22种官方语言之一,语言人口约3,719万人。“马拉雅拉姆”在马拉雅拉姆语里的意思就是“人”。

属汉藏语系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临近湖南的重庆市和广西部分地区;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湘语又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市和湘北,受官话和赣语的影响比较大。老湘语分布在衡阳市、湘乡(含双峰县)一带,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新老湘语之间互通程度较低。总体来看,官话方言中的西南官话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湘方言的极大影响,而新湘语在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官话较大的影响,所以西南官话与新湘语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人也主张把新湘语划入官话。但相当多的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新湘语与西南官话有许多明显的区别,比如前者较完整地保留了入声调(后者分布的大部分区域都无入声),前者古浊音字今虽清音化,但仍是不送气音。两者有一定的互通程度只是说明西南方言是“南方化”的官话。事实上,说新湘语的人往往较容易听懂西南官话,而说西南官话的人听懂新湘语还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困难。但是由于湖南东南部多山所以在群山包围着一些县城,当地的方言基本保持在一种初融和状态,而且这些散居在山区的人是来自中原地区,因为数次的南迁带来了北方方言的部分特点,在这得以保留。芳思·小语种

伊博语(Igbo)是一种通行于西非国家尼日利亚的语言,属于尼日尔-刚果语系的大西洋语支,有主要语言人口3500万。伊博语采用拉丁字母书写,有音调。

客语(其余称呼见此),是汉藏语系汉语下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话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客家话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赣南交界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大陆南方、台湾、香港、澳门、海外华人社区。此语言历史悠久,但正式被定名为客家线世纪的事情。在语言学上,客家话的代表音指的是广东梅州地区所使用的梅县话,而近年来,台湾的四县话和广东的惠阳话也表现得颇为强势。

阿塞拜疆语(Azərbaycan dili, Azəri dili, Азәрбајҹан дили, آذربايجان ديلی)。属阿尔泰语系南支突厥语族,与土耳其语有很大的联系。是阿塞拜疆的官方语言。在2.3至3千万阿塞拜疆语使用者中,大概1.6至2.3千万人在伊朗、7百万人在阿塞拜疆,在其他较少的社群也有约80万人使用阿塞拜疆语。

是印度的24种官方语言之一,主要在奥里萨邦使用。由于劳工迁移的关系,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也很流行。

罗马尼亚语(limba română,国际音标:/’limba ro’mɨnə/)是罗马尼亚的官方语言(其中作为母语的为24,000,000,作为非母语的为4,000,000),它和意大利语共属于罗曼语族的东支。全球罗马尼亚语的使用人口大约两千六百万,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

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是荷兰、比利时、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官方语言(作为母语的为:22,000,000,作为非母语的为:5,000,000)。在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的弗兰德斯地区通用。欧洲约有两千四百万人以荷兰语为第一语言。还有曾经被荷兰统治了四个世纪的印度尼西亚也有日常的使用。

是一个常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使用的语言。它属于南岛语系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详细的分类为: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西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巽他语族 )。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大约为2700万人,占印度尼西亚的人口15%。巽他语有四种方言:万丹方言、茂物方言、勃良安方言和井里汶方言。其中勃良安方言使用的范围最广大,是巽他语的主要方言。

祖鲁语(祖鲁语:isiZulu)是祖鲁人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其中作为母语的为10,000,000,作为非母语的为16,000,000)。目前大约有九百万人使用,其中的95%居住于南非共和国境内。24%南非人的母语是祖鲁语,也是南非最大的语言,国内大约50%的人可明白祖鲁语(Ethnologue 2005)。在种族隔离结束后,祖鲁语在1994年成为南非11个官方语言的其中一个。祖鲁语属班图语言的东南支,亦称Nguni组。祖鲁语也在夸祖鲁-纳托尔省与豪登省广泛使用。莱索托与斯威士兰也有少数祖鲁语使用者。津巴布韦的Ndebele语言,与马拉维的Ngoni语言是祖鲁语的亲戚。三者都可追寻到十九世纪的祖鲁移民。

奥罗莫语(Oromoo,又称:阿方奥罗莫语 Afaan Oromoo,旧称盖拉语 Galla)为一种库希特语(Cushitic),属于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族,为非洲东北部国家伊索比亚中西部的通行语言。奥罗莫语也使用在伊索比亚的北部,并及于索马里、苏丹、肯尼亚和埃及等地区。原先与伊索比亚的阿姆哈拉语一样使用吉兹字母来拼写,自1991年开始被“奥罗莫解放阵线”(OLF)定案,由吉兹字母改为用26个拉丁字母来拼音。

索马里语(Af Soomaali, Somali)属于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族(其中作为母语的为:20,000,000,其中作为第二语言的为5,000,000),为非洲东部国家索马里的官方语言。索马里语也使用在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等地区。1922年后索马里开始采用奥斯马尼亚字母(Osmanya)拼写,在1960年代时奥斯马尼亚字母与拉丁字母两者并行使用。自1972年起全面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不过在一些私人及特殊场合也会用奥斯马尼亚字母的书写法。

在语言分类上是属于南岛语系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主要被使用于马来西亚以及马来西亚周边的邻国,比如说泰国、新加坡、文莱、菲律宾、以及印尼苏门达腊岛的部分地区等。在1945年以前,印尼苏门达腊以外的很多地方也是使用马来语。但是在印尼于该年从荷兰手中宣布独立以后,该国所使用的马来语则被称为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此外,马来语在东帝汶也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工作语言。在马来西亚,大概有1300万人是以马来语为母语,约占全国人口的52%。此外,在马来西亚还有1000万人是以马来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至于在其他国家,印尼的苏门达腊也有1000万的马来语使用人口,泰国有100万,新加坡则有40万人左右

乌兹别克语或乌孜别克语 (拉丁字母:O`zbek tili;西里尔字母:Ўзбек тили;阿拉伯字母:أۇزبېكچا‎)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官方语言。乌兹别克语有约2.3 千万使用者,为乌兹别克族和中亚地区的人使用。古乌兹别克语在粟特 (Sogdiana) 、大夏 (Bactria) 和花剌子模 (Khwarezmia) 使用。乌兹别克语的词汇和语法,与尔语几乎相同,但亦受到波斯语和俄语的影响。

他加禄语(Tagalog),又称为塔加路语、塔加洛语和他加洛语1,在语言分类上是属于南岛语系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主要被使用于菲律宾。被当成是菲律宾国语及官方语言之一的所谓“菲律宾语”(Filipino),正是以他加禄语作为主体而发展出来的。根据菲律宾政府2000年所进行的人口普查资料,在总数为76,332,470的菲律宾人当中,有21,485,927人是以他加禄语作为母语的。此外,还有将近5000万的其他菲律宾人,则是以他加禄语作为第二语言。在菲律宾将近170种的本土语言中,他加禄语是唯一具有官方语言地位的一个语言。

希腊语(Ελληνικά),一种语言,广泛用于希腊、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带的某些地区。希腊语言元音发达,希腊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因为希腊人的书写工具是腊板,有时前一行从右向左写完后顺势就从左向右写,变成所谓“耕地”式书写,后来逐渐演变成全部从左向右写。古代希腊语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现代希腊语中。

高棉语又称柬埔寨语,是柬埔寨的一种主要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在柬埔寨,大约90%的人口(1200万人左右)使用高棉语,在泰国、老挝和越南也有约200万的使用者。最早的文献溯源于5世纪。

阿瓦德语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为印度北方邦阿瓦德地区的人使用,亦有来自比哈尔邦、中央邦、德里和尼泊尔的人使用。虽然今天它只被认为是印地语的一种方言,但在印地语标准化之前,阿瓦德语是除 Braj-Bhasha 外第二种最重要的文学方言。

马拉加斯语 (Malagasy,.gaas) 是一种南岛语系语言,为马达加斯加的官方语言之一,马拉加斯语接近于婆罗洲南部,南加里曼丹巴里托河一带的语言,尤其是有90%词汇与 Ma’anyan 语相同。这是因为马达加斯加在一千五百到两千年前被印尼人殖民时,许多的人是来自婆罗洲的缘故。现代的马达加斯加人是原本的印尼人殖民东部非洲人与阿拉伯人混血而成的,现代的马拉加斯语中也有一些来自英语、法语、非洲班图人语言和阿拉伯语的借词。

尔语(ئۇيغۇرچە‎/Uyƣurqə/Уйғурчә, or ئۇيغۇر تىلى‎/Uyƣur tili/Уйғур тили),简称维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尔族所说的语言。尔语主要分布的国家有,中国新疆,乌兹别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富汗,埃及,美国,加拿大,德国,挪威,瑞典,瑞士,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官方及社团。尔语分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而罗布方言由于人口不断减少,正步入衰亡。尔民族在5世纪到10世纪和15世纪到16世纪使用过粟特字母,8世纪曾用过突厥如尼文,10世纪-18世纪曾经广泛用过回鹘文字母。当教传入后,改用阿拉伯字母至今,现成老维文(维文缩写为UEY,Uyghur Ereb Yéziqi)。1959年冬天,中国国务院为新疆的维族创制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拉丁字母尔文字,简称新维文(维文缩写为UPNY,Uyghur Pinyin Yéziqi)。1982年9月(新疆尔自治区文档 No. XH-1982-283),自治区又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文,并对其进一步完善。为了规范维文拉丁转写,以及在计算机上的使用,新疆大学于2000年开始推行一种新的拉丁维文(维文缩写为ULY,Uyghur Latin Yéziqi),并被自治区定为官方文字。现在中国境内的尔语使用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文(UEY)和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拉丁维文(ULY),而在原苏联境内的尔则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西里尔维文(USY)。根据语言学家分析,尔语跟乌兹别克语非常相似,因此,有人认为应该把两种语种合并。但目前普遍仍然主张把两者分开。

僧伽罗语,是斯里兰卡的官方语言之一。是斯里兰卡大多数人口,僧伽罗人的语言;使用人口大约一千三百万。从1956年开始,僧伽罗语及泰米尔语同时都是里兰卡宪法上承认的官方语言。僧伽罗语是属于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马尔代夫官方语言之一的迪维希语是与之相近的语言。使用者的书写采用源自古印度北部波罗米文而形成的僧伽罗字母。由于是一种岛屿语言,僧伽罗语有其他印度-伊朗语族内语言没有的特色:受到外来语言例如各种南岛语系语言的影响。

是伊索比亚的官方语言,主要使用者是来自于伊索比亚地区的中部的阿姆哈拉人,并广用于大伊索比亚地区。阿姆哈拉语主要用吉兹字母(Ge’ez)来书写,它是一种原来用来书写吉兹语的文字,属于古老的闪语族,在公元4世纪之前已通行于阿拉伯南部地区。阿姆哈拉语有36个子音字母,元音七个但是没有字母,再将36个子音搭配七个元音形成253个“字母”(称为“婓德子元音合成字母”或“Fidel字母”),从(qaf、kaf、gäml、härm、h)这五组子音字母所分出的u音系列只有5个fidel字母,而其它各组都有完备的7个字母),标点符号字母有6个(逗点、句点、冒号、半冒号、前冒号、疑问号),有20个数字符号字母其值为(1, 2, 3, 4, 5, 6, 7, 8, 9, 10, 20, 30, 40, 50,60,70,80,90,100,1000)。

匈牙利语,或称马扎尔语(Magyar, 国际音标: [ˈmɒɟɒr̪])是匈牙利的官方语言和主要语言,其使用人口并分布于东欧其他国家,包括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于匈牙利的地方。匈牙利语使用人口约1,500万人,其中1,000万人住在匈利。匈牙利语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部鄂毕河的汉特语和曼西语,构成乌戈尔语支。

阿萨姆语(Assamiya)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非常接近孟加拉语。是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Assam)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也是该邦的官方语言。在其它印度东北部诸如阿鲁纳恰尔邦也有人说这种语。在不丹和孟加拉国有少部分的使用者。此语有超过2000万的使用者。在语法上,阿萨姆语受到了周围汉藏语系语言的影响,含有丰富的量词系统。这一特点是其他印度-雅利安语支的语言所没有的。

壮语是壮族人的语言,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如果加上相近的布依语、岱依语、侬语,使用人口接近2000万。壮语属于壮侗语系侗台语族台语支,与泰语、老挝语、傣语、掸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另外,泰语、老挝语、傣语、掸语等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其语法主体跟汉藏语系汉语族语言近似,但修饰成份后置的构词法与多数汉语族语言都大为不同。壮语的底层词汇和发音系统除了与侗台语族其他语言接近之外,还与汉语族的粤语比较接近,此现象源自于这些语言早期的共同先祖南越语。壮语早先跟越南语一样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来创造方块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并发展出类似字喃的方块壮字。1949年中国******取得中国大陆政权之后,为体现其民族政策,建立壮族自治区,并创制基于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于1957年推行。这种拼音文字至今没有得到有力的推广,因此使用的范围不大1982年,由于社会开始资讯化,政府为方便壮语文字资讯化,把原来使用特殊字的拼音文字改为只用拉丁字母的新文字,即新壮文。壮文拼写的是壮语标准语,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双桥镇的壮话为标准音,兼收其他方言的一些词汇。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及面额。壮语从当地汉语族语言(北部主要是汉语西南官话,尤其是西南官话桂柳片;南部主要是平话)中吸收了一些现代汉语借词。

属于斯拉夫语族西斯拉夫语支的成员,属同一语支的语言还有斯洛伐克语、波兰语、波美拉尼亚语、索布语等语言。捷克语的语言人口有1200万人,他们大多数都居住于捷克共和国。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族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属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当接近,比如说,哈萨克语问好说:yaqşime siz (您好的意思) 尔语说yaxshimu siz(也为您好之意)。日常交际,与其语言属突厥语族的其他民族,如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均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一般不需要翻译。据说此语言是受乌孙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影响的综合产物。

闽北话即为建瓯话,建瓯古时为建安郡、建州、建宁府的治所在地,为闽北政治文化中心,方言为闽北通用,为古汉语的一支,保留了古汉语中众多的语音特点和古汉语词汇,构词方法。

瑞典语是北日耳曼语(也称为斯堪的那维亚语)的一种,主要使用地区为瑞典、芬兰(尤其是奥兰岛),使用人数超过九百万人。它和斯堪的那维亚地区另外两种语言——丹麦语和挪威语——是相通语言。和其它北日耳曼语一样,瑞典语来源于古诺尔斯语。古诺尔斯语是维京时期斯堪的那维亚地区通用语言。

卢旺达语是卢旺达的官方语言。卢旺达 人口 801万(1998年),由胡图(占85%)、图西(占14%)和特瓦(占1%)三个部族组成。每平方公里有204.9人,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官方语言为卢旺达语和法语,在商业中也使用KISWAHILI语。

保加利亚语( Български език)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巴尔干半岛国家保加利亚及其周边地区,并且也是保加利亚的官方语言。

鞑靼语,又称塔塔尔语(Tatarça),属于阿尔泰语系,本来用西里尔字母,由 2000年起改用土耳其式拉丁字母。是鞑靼地区使用的语言。俄罗斯政府规定鞑靼语采用西里尔字母,但遭到鞑靼斯坦政府强烈反对。

是斯拉夫语族的语言,是白俄罗斯的官方语言,音韵、文法以及词汇接近乌克兰语。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四个地区。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也有人说藏语。

彝文,在中国云贵川地区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文字。又称夷字、爨文、韪书、蝌蚪文、裸语、裸裸文、毕摩文等。由于内部差异较大,目前已规范的现代彝文分为:云南规范彝文、贵州规范彝文、凉山规范彝文(四川新彝文)三种。

蒙古语(Монгол хэл,古蒙古文转写:mongɣol kele)是蒙古民族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有很多方言,主要分为内蒙古、卫拉特和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蒙古语特别接近辽朝的契丹文,但是由于这种文字尚未完全解读,很难进行语言历史比较。现时外蒙古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而内蒙古则仍以传统蒙古语字母书写。为了方便,这里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转写,这种写法代表蒙古语在13世纪中的发音,与现在的方言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写法可以推断现在各种方言的读音,而进行相反的转换(从现在的发音推断古蒙古语的发音)则很困难。

吉尔吉斯语或柯尔克孜语 (西里尔字母:Кыргыз тили,阿拉伯字母:قىرعىز ٴتىلى)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与俄语一同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官方语言。吉尔吉斯语有约 3 百万使用者,为柯尔克孜族使用,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中国、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

塔吉克语(塔吉克语: Tоҷикӣ, Tojikí, تاجیکی)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它是波斯语在中亚留下的一个后裔。此语言在塔吉克斯坦广泛使用,并在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部使用。目前仅有塔吉克斯坦把它定为官方语言,但其实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同撒马尔罕,当地的塔吉克语言人口亦不少。中国新疆尔自治区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虽然名为“塔吉克族”,他们的语言也被中国官方称为“塔吉克语”,但并不等同于塔吉克斯坦所使用的塔吉克语,属于东南伊朗语言帕米尔语族的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这种语言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是帕米尔高原一带的通用语。中国的塔吉克语由于广泛受到尔语、汉语等语言的影响,与塔吉克斯坦所使用的标准塔吉克语距离较大,但与帕尔米高原上其他临近国家的塔吉克语方言变体非常接近。塔吉克语与波斯语很相近,许多塔吉克人都把塔吉克语看作是波斯语的一个方言。塔吉克人在前苏联的统治下于1928年被迫抛弃阿拉伯-波斯字母而改用一套改进的拉丁字母。后来又改用一套改进的西里尔字母。居住于阿富汗的塔吉克人却持续着使用阿拉伯-波斯字母。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原因,塔吉克人开始逐渐地把塔吉克语视为一个正式的语言,而非波斯语的一个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