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人加时苦战甜蜜五连胜!哈里斯赢球功臣哈登进攻不佳

NBA常规赛激战正酣,费城76人在主场迎战猛龙队。费城76人想继续连胜,多伦多猛龙队想结束连败。猛龙队是靠背,一开始没找到状态,这也是最近比赛的标准。76人比赛开始非常活跃,利用猛龙命中率不断反击,用自己的命中率受苦也不好,一波8-2后又被猛龙队扳平了比分。

在通常的时间里,西亚卡姆抓住了重要的篮球扳平点,恩比德紧紧抓住球,在防守下只长了两分以上,双方进入了加时赛。 (坦普林,时间)领先一局,然后被解开,在最后关头恢复领先优势后再次被追赶,需要救心丸。 加时赛本来是哈里斯在3分1个3个1个3个1个比赛前裁判一定要抢戏的,当时哈里斯有3 1个,塔克进攻犯规在先,哈里斯没有罚球,他的3分球也被取消了。)回头看,又对梅尔顿发出攻击犯规,对76人非常不利。这个主场的裁判真的很无语,可以说给了猛龙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但是猛龙啊,给你机会没用,西亚卡姆肘子开路,三分绝杀不行。76人104-101赢得了比赛,取得了5连胜! 哈里斯战胜功臣 哈里斯赢了功臣,在过去的四场比赛中哈里斯有很好的手感,加时赛哈里斯打了更重要的三分球,哈里斯的发挥帮助76人取得了领先,整场比赛结束后哈里斯获得了21分4篮板1助攻的数据。

哈里斯公司胡”请朋友告诉朋友的朋友。我是正确的射手。。” 哈登的进攻状态不好 今天哈登以42分钟、14分7盘8组1次5失误、14投5中、3分6中1、罚3中3、正负14的成绩最高。今天探戈打得很努力,猛龙队的这一锋线防守今天确实给了邓哥限制。

看完比赛有一种感觉。现在突破犯规比登天还难。不管是想主动犯规还是客观犯规,基本上很难拉响哨子,所以即使不调查,登者噻集篮的数据肯定不好。如果再有三分之一的手感冰冷,那场面会很难看。大家都要依靠组织来维持。 内比德稳定输出 本场比赛中,76名核心恩比德稳定发挥,42分16投6中3分3中2,点球15中14为球队最高28分11篮板贡献的4助攻2出场,创下了正5。

猛龙今天对恩比德的防守提高了两个等级。西卡布谢亚诺比,至少有两三人夹击,让恩比德无法转身。恩比德处理这种球效果不好。 塔克极限防守 塔克今天对龙的又高又快的战线显得有些吃力。与猛龙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相比,给人的感觉是他又老又慢,厨房卫西亚卡姆今天得了38分,常规时间西亚卡姆最终超过塔克打进了扳平球。

但是你说他不行,但是加时赛可以再打。被裁判攻击犯规,抹去哈里斯的31时,塔克很生气,在下一轮中派出了极致防守,让对手违反了24秒。下一轮塔克再次防守,直到西卡勉强出手!线个人真的需要塔克。 里弗斯被发现真的不适合费城。比赛期间,他多次在危急时刻不喊暂停,差点成为失败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绝对艺术】他将鸟和瓷盘带进美术馆 打造一场全感官的艺术盛宴

2017年9月1日,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亮相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的名称为SONSARA(生声不息),在法语中“Son”意指“声音”,可以通过耳朵感知到的听觉。“Samsara”意为生命流转循环。由此暗喻生命不息,声响不止,展览现场也通过螺旋形场地影射主题。

塞莱斯特早年受教于法国尼斯国立音乐学院,并为演员兼戏剧导演帕斯卡尔·兰伯特的Side One Posthume Théâtre公司担任十年的作曲工作,1994年起,他尝试声音装置的创作,这也奠定了塞莱斯特探索的主题:声音艺术。他曾获得马塞尔杜尚奖提名,也曾代表法国参加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除此之外,他在展览“潮汛”(Acquaalta)中将巴黎东京宫改造成为湖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自然和生活中的声音引导了塞莱斯特的全新的创作路径,悦耳的鸟叫声、盘子间的碰撞声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自然中的鸟作为演奏者常在他作品中出现,会动的树也可搬进场馆进行展览,艺术和自然在他的眼中始终是浑然一体的,“我坚持认为,我们分享的这一片刻,不是看着鸟在空间中飞来飞去。而是,这是属于它们的地方。如果人们愿意,是受邀来到这儿的”,塞莱斯特曾说。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可见他的创作理念,即艺术回归自然与生活,所谓的突破常规或坚持自我,对他而言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他在作品《趋势》中放置多个圆润饱满、晶莹白透的瓷碗,以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的姿态漂浮在蓝色池子中,随着恒温池水的循环更迭,瓷碗也兀自旋转,水流与相互碰撞的瓷碗经放大声响后清脆悦耳,月白和蔚蓝相见的色彩和延绵的声音在展览空间中交织为流动与静止的变幻,有序与无序的交叠,自然与人工的交汇。作品《此地入耳》(From Here to Ear)中小鸟张开翅膀,轻盈的落于吉他弦上。

作品《潮汛》(Acquaalta)模仿了威尼斯礁湖一年一度的潮汛,曾将巴黎东京宫展厅注满水,变成可以划船的湖面,观众划着船在黑暗中行进,浸入视、听、触,三者的交汇体验中,现实、想象交织在作品中。

塞莱斯特作品《革命》将会动的树搬进场馆,并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进行展出。对于这件作品,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的策展人艾玛·拉维妮(Emma Lavigne)说:“在这个实验生态系统里,本不可移动的树被‘解放’,空间内充满了这种自由和非传统的美感。观者被邀请进入这个生态空间内放松,沉思,与他者和谐共处,一同‘漂浮’。”

英国《卫报》曾对塞莱斯特的创作评价道:“他的创作与美国实验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音乐’。但塞莱斯特并没有像凯奇一样把创作浸入充斥着日常生活的无序之声中,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营造出充满随机的场合。”

此次展览,艺术家带来《趋势》、《雾》、《从这里到耳朵》等6件大型声音装置,展现“人类如何与后工业化的自然共存”,“构建一个生态,想象人类之后的世界”两大重要议题。与他往常的展览类似,此次展览仍旧通过声音、视频、色彩和展览空间的交互作用,引导观众在拟像与实体,真实及虚拟的场景中自由感悟,其中,多样性、特殊性及连续性并现。

节奏、声音和无限的想象是他创作中探讨的主题,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说道:“布谢-穆日诺为我们提供了想象和思考未来世界的图景,同时也强调了对作品和参观者而言,有效的控制和编排对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何等重要。”

城市空间是具有碎片化和功能化的时空,但当人们身处自然空间中会感到时间被无限延长。当观者在“生声不息”感受虚实更迭、余音萦绕,在云雾、流水、鸟鸣中一窥生灵的世界,也可感受到延长的时刻。展览展出的6件作品意为回归自然与生活,期冀观者在展览中感受自然与生活,生命不息,声响不止。

诚如塞莱斯特所说:“现场音乐产生于我们在场的空间和时间,又增强了我们对在场的感受。”

“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中国首场个展开幕

作品《此地入耳》168只斑胸草雀与电吉他组成,生态系统和演奏现场二者在这里混淆。鸟儿随意的飞翔停靠,引发乐器的发声,这些在声音和空间之间不经意的精妙配合。张亨伟摄

作品《此地入耳》提醒着每一位观众“人类如何与人工的自然共存”。张亨伟 摄

鸟儿在展厅内随意的飞翔停靠,引发乐器发声,这些在声音和空间不经意之间产生了精妙配合。张亨伟 摄

作品《雾》中的参观者被时隐时现的嗡嗡声所引导前行,与图像流片段一般的影像不断相遇,仿佛身处梦境之中。张亨伟 摄

作品《编舞》首次在室外展出。数百枚鹅卵石被看似随机地摆放在狭长的电梯之上,仿佛干涸的古老河床。张亨伟 摄

作品《从》是由大小不一的白色瓷碗漂浮在蔚蓝色的水池当中构成。张亨伟 摄

作品《从》是由大小不一的白色瓷碗漂浮在蔚蓝色的水池当中构成,水波载着210只瓷碗移动,不同的碗相遇,碰撞,分离,声音在整个核心筒大厅和参观者的耳边回响。张亨伟 摄

“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中国首场个展9月1日在上海民生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创作的《编舞》、《雾》、《趋势》、《此地入耳》、《示踪器》、《从》6件大型作品。通过运用声音、视觉与生态环境三者的混淆,为观众绘制了一个细腻的、稍纵即逝的,超然于是的梦,同时也冷酷的提醒着每一位观众“人类如何与人工的自然共存”。

作为国际知名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擅长使用易于操作的可控物去创作出一种刻意安排的随机性,并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点、场景或物体的音乐潜力,来实现“活”的声音形式。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和策展人结合美术馆的建筑和环境特点精心编排,让展览成为一出光线、雾气、岩石、黄沙、流水、飞鸟的戏剧,并以多种方式呈现了声音的活力。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

他早年受教于法国尼斯国立音乐学院,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的10年间,他为戏剧导演帕斯卡尔·兰伯特的Side One Posthume Théâtre公司担任作曲。布谢-穆日诺从1994年起尝试声音装置的创作,2010年获得马塞尔杜尚奖提名,2015年代表法国参加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布谢-穆日诺2015年的展览“汛潮”(Acquaalta)将巴黎东京宫改造成为湖泊,从而邀请观众感受一切来源于此的视触听觉经验的变化,为其赢得国际赞誉。

塞莱斯特的创作并不局限在对声音的调用,在他的作品里,视觉、触觉常常与听觉互相交织。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最能让人直观地体验无形、感知抽象的媒介。但塞莱斯特注重的并不是使观众简单地“聆听”,而是使观众通过装置中的体验把注意力专注在此时此地。

亚军激励斗志马赛没输掉希望 布谢向法拉利学习

特约记者万瑜法国报道 没有能够拿到联盟杯,对于法国而言多少是个遗憾。打入联盟杯决赛虽然已经为马赛带来了1000万欧元的净收入,马赛还是需要一个欧洲冠军来让自己重新开始。失利对马赛的打击很大,他们在法甲仅仅排名第七,新赛季要从托托杯开始,转播收入也损失不少。不过,马赛的上升趋势没有停滞,俱乐部主席布谢扭转了经济危机,亚军同样可以激励马赛的斗志:“明年,我们要在两个战场同样有竞争力。”

在法国,牵动最多球迷心的还是马赛。这支法国头号球队几年来历经浮沉,现任主席布谢上任后,在第一年就成功地将俱乐部的花销降到5450万,球员工资降到3300万。布谢不但“节流”,更注重“开源”,和阿迪达斯签了10年每年600万欧元的赞助合同,拿下9Telecom的球衣赞助,还加大主场门票的销售力度(本赛季维罗德罗姆球场观众达到了150万人次!)。“去年年底收支达到平衡,到7月,将会有净收入150万欧元,本赛季收入8200万欧元!”

布谢主席长远的目标是重新吸引本土才俊,“我心目中最好的体育管理模式是法拉利车队,他们总能聚集最优秀的选手,我也能做到,不是吗?”索肖队长,法国国脚佩德雷蒂尽管同时受到财大气粗的里昂和巴黎圣日耳曼的邀请,最终还是选择下赛季加盟马赛。没有冠军作为契机,马赛仍然找到了自己复兴的希望,也许明年马赛能给全欧洲更大的惊喜。

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生声不息”

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生声不息”(Sonsara)已于2017年9月1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1月12日。

蓝色水池里漂浮着数个圆润饱满、晶莹剔透的瓷碗,就像一个白斑闪烁的蔚蓝星球。随着池水的循环更迭,瓷碗也在其中兀自旋转,划向未知的方向。这便是艺术家塞莱斯特的作品《趋势》(Clinament)。

1999年,塞莱斯特在保拉·库珀画廊第一次展出了这件声音装置。他用电线圈加热水池,潺潺流水和瓷碗摩擦的声音经由麦克风放大后,在展览空间内创造出一个流动与静止共存、人工与自然交汇的生态系统。

塞莱斯特创造了一种非传统的艺术体验方式。观众从进入场馆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了他作品的一部分。在封闭的空间内,每个人的呼吸声与走动声都和装置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这样的互动仿佛就是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关系的缩影。

在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塞莱斯特将法国馆仿造成了一座意大利风格的花园。在电流的控制下,一棵大树在场馆内缓缓移动。电流的嗞嗞声和大树移动的声音同样也被麦克风放大,回响在拱形的场馆空间里。他通过这样的形式邀请观众作短暂停留,在仿造的生态空间里放松、沉思,并与他者和谐共处。

声音是塞莱斯特作品的核心,但他的创作并不局限于对声音的调用。2015年,他曾在作品《潮汛》(Acquaalta)中模仿威尼斯礁湖一年一度的潮汛,把巴黎东京宫展厅注满水,变成可以划船的湖面。观众划着船在黑暗中行进,于现实和想象交汇的梦境中穿梭。

在他的作品里,视觉、触觉常常与听觉互相交织。他注重的并不是让观众简单地聆听,而是使观众通过对装置的体验把注意力专注在此时此地,感受“被延长的此刻”。

1961年,塞莱斯特出生在法国南部的城市尼斯。长大后,他开始学习演奏萨克斯和小提琴,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演奏家。从法国尼斯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他便将自己的音乐推向了实验领域,并从90年代早期开始尝试声音装置的创作。

同声音艺术的开创者约翰·凯奇一样,塞莱斯特认为一切都可以是音乐,“引擎的噪音也是音乐”。他曾在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所有真正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音乐家,在当时都曾备受质疑。”塞莱斯特对此深以为然。

他相信,声音是一种最能让人直观地体验无形、感知抽象的媒介,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承载着无限的潜力。

正统音乐都很难避免在附庸风雅的文化中成为一种教条式的存在,但塞莱斯特一直在尝试让人们去检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点和场景,从而发现其中的音乐潜力。这样的体验并不能被文字和图像记录所穷尽,观众必须身临其境地去澄怀关照,才能真正感受到声音的魅力。

展览“生声不息”一共呈现了六件塞莱斯特的大型声音装置。与他往常的展览类似,此次展览仍通过声音、视频、色彩和展览空间的交互作用,引导观众在拟像与实体、真实及虚拟的场景中自由感悟。

在他此次带来的作品《此地入耳》中,鸟儿张开翅膀,轻盈落脚在吉他弦上,弹奏出一曲曲美妙而没有“蓄谋”过的音乐。帘幕将不同的展区隔开,为鸟儿创造了一片自由栖息的园林。从穿过帘幕的那一刻起,观众就变成了来访的客人。他们由铺满沙砾的地板指引着,按照既定的路线参观。

塞莱斯特说:“我始终相信,我们在这里不只是观赏鸟在场地中飞来飞去。而是能感受到,这是属于它们的地方,而人们是作为客人受邀来到这的。”

通过他的作品,塞莱斯特给观众提供了一次“做客”的机会。他构建了一个生态世界,让人们去想象“人类之后的世界”。但他并非是要单纯地去讨论非人的生命存在,而是把人类重新拉回至万物之中,去理解自然的概念,并思考如何与人工化的自然共存。

塞莱斯特:这是一个合成词。“son”在法语里指声音,“samsara”是指轮回。塞莱斯特希望观众能在这个封闭的场馆内,通过声音的回响感受到细微事物的妙处。而另一方面,这个展览呈现的也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作的过程。这些年来,塞莱斯特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改善每个装置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但同时,他也没有抛弃掉过去的东西,观众能够通过作品现在的样子感知到过去,这也是一种循环往复。

评展·资讯|、拍照、录视频外更需要思考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同时介绍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艺术展览。此次评点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生声不息”展和明当代美术馆的”就地起舞”展分别反应了观众在当代艺术展中缺乏的深度思考,以及中国编舞艺术上的不足。同时介绍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艺术展览。

点评:六个装置作品,六种不一样的体验。展览在策展方面打破了美术馆的常规游览路线,螺旋形的空间结构将这些作品串成了一个奇妙的旅程。观众喜欢在展厅中,更是热衷于摆拍、自怕,而忽略了艺术家对于展览想表达的意义。这或许成了当代策划展览时值得思考的问题。

近期,此展吸引了不少目光。这位曾经“水淹”过巴黎东京宫的艺术家此次以“生声不息(SONSARA)”作为展览主题,Son和Samsara分别是声音和轮回的意思,艺术家想要通过这些装置,探讨“人类如何与人工的自然共存”以及“构建一个生态,想象人类之后的世界”这两个议题。

展品不多,只有6件装置作品,但美术馆却并不显得空荡荡。这一次,策展人和艺术家打破了美术馆的常规游览路线,螺旋形的空间结构将这些作品串成了一个奇妙的旅程,作品沿着美术馆空间层层铺展开来。第一件艺术作品《编舞》就被别出心裁地将展览的起点设在了美术馆室外的电梯口。

路过《编舞》,来到2楼,展览才进入正餐。接下来,你会穿过一片黑暗的雾光森林,途径一个充满白色气球和风扇的空间,然后进入一场由小鸟“演奏”的现场版生态音乐会,最后抵达旅程的终点,一池蔚蓝正在那里静静等着你:210只大小不一的白色瓷碗漂浮在水面上,在水流的作用下叮叮当当,组成好听的乐音。

展览中,作品相互呼应,如投射在雾光森林里的片段式影像其实来自艺术家其他作品所拍摄的实时影像。如此这样,循环往复,也算是贴合了主题中生生不息的意思。而声音也是艺术家作品中无法避开的一个元素,又或者说,声音才是这场展览的主角。无论是雾光森林里的嗡嗡声、鸟儿与电贝斯间的刮擦所造成的声响还是白色瓷碗间的碰撞,这些或是自然又或是人工制造出来的混合声响,叠加在视觉上,极大地丰富了观者的感官体验。

这样的展览,艺术家期待的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看或者是听,而是能够有些沉思,把注意力专注在此时此地。6件作品没有说明恐怕也是有意为之。但从展览现场来看,观众们显然更喜欢沉迷于智能手机镜头所构建的景观中,又或者是苦苦寻找合适的光线和角度。这恐怕是智能手机时代之下,当代艺术展所反应出来的通病,值得策展方和艺术家们思考。(文/孟悦,小鹿)

点评:整个展厅里总共呈现31部不同的影片,汇聚了国际范围内选取的当代舞蹈电影,反映出这种艺术样式的丰富类型。值得一提的是,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作品从数量上来讲并不算多。或许也是因为中国鲜有当代舞蹈呈现与发展的平台。

场馆内的每一块屏幕,均对应着不同的日常情境、不同的舞蹈、不同的身体。在爱沙尼亚的监狱里,看守和囚犯之间上演着亲密的互动;在上海老厂房改造的艺术空间,舞者在建筑之间辗转挪移;在一个无名的海滩,男人和女人在绝望中穿越彼此的身体;在大山包围的村子里,舞者和奶奶通过共同舞蹈寻找记忆。一个吻也是一场粒子的震颤,广场舞亦是超越日常俗世的一种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作品从数量上来讲并不算多,且是屈指可数的那几个名字,反映了中国艺术家在这一块领域无论是从编舞质量亦或团队构成上都显得不足。或许也是因为中国鲜有当代舞蹈呈现与发展的平台。

在这个夏天,几乎每个周末傍晚,当展厅中的影片逐渐暗淡下去,宽敞的中庭空间便成为热烈的舞台,各类表演在这里此起彼伏地发生。明当代美术馆专注于以视觉表演为基础的当代艺术活动,特别是实验剧场和多媒体展演,在上海而今数量众多的美术馆当中,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文/小树)

点评:艺术家以录像、戏剧、装置、绘画,使得观众的眼睛无处可逃。但由于资金的急剧匮乏,艺术机构将要在年底关闭。在这般底色之下,展览似乎多了一层凭吊的意味。

La maison rouge 这家艺术机构以展示具有更多挑战意味的展览而闻名。古老的红色建筑几乎成为巴黎当代艺术的重要一站。可惜的是,由于资金的急剧匮乏,运营即达到14年之久的机构将在本年底内结束自己的命运。“I did it my way”被用作法国艺术家Hélène Delprat 在 La maison rouge的个展名字。在这般底色之下,展览似乎多了一层凭吊的意味。

通过使用古典主义的写作手法,并携带意识流效果的前言中,把这场展览的气氛很直观地地显示:录像、戏剧、装置、绘画,使得观众的眼睛无处可逃。

“放映,虚假的会议”(2012年)是一个影院的环境,而周遭的环境被锁着毒药、古董、衣物,首饰、帽子等、家具等充满民族风情的标本的玻璃柜所包围,积聚讽刺意味。而艺术家本人的形象更肆意出现,一个穿着神圣服装正为自己剃头的光头女人影像占据了许多目光。片中这个动作显然来自于电影大师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在1928年执导的经典默片《圣女贞德蒙难记》,贞德被天主教会指为异教徒和女巫,并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其中,代表莫大羞辱的剃发行为,伴随着贞德流着眼泪的特写镜头成为一种经典意识。艺术家就此引出了关于发饰在历史中地位和对比关系,并通过自我的表演消解了历史研究这一行为本身。

此次展览通过对 尔·维奥拉创作的研究与梳 ,呈现 艺术家 1977-2014 间的 四 件重要作品,全 地展示 他 同时期的重要的创作 稿、图 、录像和多媒体装置作品, 其中包括《殉道者(土、气、火、水)》、《惊骇五 组》、《 之 》、《倒影池》、《救 筏》等最具代表性的 型影像装置作品。

“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个展” 感官叠加后的浸入式现场

在美术馆入口处左侧的扶梯上,数百颗鹅卵石看似随机的摆放堆叠,仿若干枯的古老河床。只有一条狭长的小路,蜿蜒曲折通向顶端。右边的扶梯则依然在工作,其上也没有任何阻碍物。

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的《编舞》(Choreography),他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在2017年9月2日11月12日期间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孙啟栋策展。

在展览的最开始就给了观众选择的权利,你是选择用自己的双脚跨越重重阻碍,在崎岖小路上丈量每一点提升的高度;还是选择搭乘机械时代的发明代替自己的身体,在光明大道上毫不费力的直通而上?

本次展览通过艺术家的6件大型作品,通过运用声音、雕塑、影像、装置等多样的艺术形式,呈现对于“人类如何与人工的自然共存”与“构建一个生态,想象人类之后的世界”两个议题的讨论,包含了对人工、自然、工业化、共生的反思。

刚刚气喘吁吁又小心翼翼的爬上了四楼,还总心惊胆战怕踩到停止电梯上的鹅卵石一不小心从高处跌落,就有安保人员贴心的为你打开下一个展厅的玻璃门。上一秒我还在想这家美术馆服务真到位,漫不经心的说着谢谢,下一秒视线就被蔓延开来的迷雾所吞噬。第一反应是艺术家这是从北京运来了满屋子的雾霾吗?

在目测能见度5米左右的可见范围内,似乎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身边的观众向前方走去,一会儿便渐渐隐没在雾气里,前路一片未知,只有一点点摸索着前进,走到附近才看到曲曲折折的回廊。有时隐时现的嗡嗡声吸引着人向前走去,有时能看到投影出的图像片断,上面是其它展厅观众看展的实时影像,如同海市蜃楼。

还有一些线条片段闪现,如同鬼魅,仔细看了许久才发现原来是观众通过这一通道时的轮廓线。巨大的工业噪音出现在美术馆展厅中,使整个空间似乎有些超现实。当看到那些制造雾气的装置时,我才确信这些并不是雾霾,但鼻腔依然发干不舒服。展厅里的观众,和影像里展厅里的观众在迷雾里虚虚实实,让人无法轻易分辨。曲曲折折的走廊仿若没有尽头,在雾气弥漫里的那些影像片断仿佛让人身处梦境之中。

终于,在穿过塑料门帘后,雾气被阻隔在了另一边,摆脱了云雾中幻影的纠缠,有一种眼前豁然开朗之感。在进入这一展厅之后,一下子明白了之前听到的巨大噪音正是来源于气流声。这个名为《示踪器》的作品中,氦气球上捆绑着无线麦克风和机,气象气球借由电扇的风力,在纯白空间内漂浮游移。

风赋予了作为工业产品的气球以生命,在电扇的吹动下来回飘动,一不留神就出现在了你的身旁,一回头就能看到,像是调皮的孩童,有时候会降的很低,有时候会升到天花板上,但好似永远不会落地,也无法摆脱房间空间的束缚而飞上天际,像是和观众嬉戏。麦克风所记录的环境声音由现场的音箱实时播放,位置和气流的变化产生的不易察觉的随机声音定义了空间本身。

在告别了仿佛有生命的气球后,观众会和一群憨态可掬的小萌物不期而遇。在布置成沙漠,有零星植物分布的屋子里,摆放着铜锣和电吉他。有一群或是白色、或是灰色、或是褐色的斑胸草雀将在展览期间栖居在这里。这168只鸟儿成为了作品《此地入耳》中的主角。

城市里能看到的成群结队的鸟儿,除了广场上的鸽子,就是迁徙时遥远天空里的大雁了。偶尔有一些鸟儿,也是匆匆飞过或是在高高的枝头,能够近距离一次看个够的怕是要到动物园。而在这一展厅里,却可以和这些斑胸草雀和谐共处。它们或是或是一排排挤在吉他弦上,或是一群群在铜锣上觅食,或是干脆的快速飞过,每一只都只有一点点大,圆嘟嘟的像是一颗颗饱满的小珍珠,浑圆的小肚子、红色的嘴、有的还有橘色的小团腮红,让人心生喜悦。

小鸟的鸣叫声,鸟儿随意的飞翔停靠引发的乐器声,仿佛让观者置身于一场电音LIVE-SHOW。生态系统和演奏现场二者在这里混淆,这些在声音和空间之间不经意的精妙配合,为观众绘制了一个细腻的,稍纵即逝的,超然于世的梦,同时也冷酷地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艺术家对于后人类世界的想象。

离开鸟儿的栖息地,影像作品《丛》中白色的圆点在蓝色的画布上缓慢移动,像是四维抽象画。这是下一件作品《趋势》的实时监控录像经过处理后的图像,白色瓷碗以一种更加抽象的姿态缓慢的移动,在这虚拟的静谧空间仿佛听到了风铃碰撞的乐曲。

沿着艺术家和策展人一同设计好的既定路线,下到展厅一层就是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艺术家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度身定制的新版作品《趋势》。在展厅中央蔚蓝色的圆形水池中,210只大大小小的白色瓷碗漂浮在水面上。随着恒温池水的循环更迭,瓷碗也在其中兀自旋转,彷佛是永动的钟表组件——这也是“风铃乐曲”的来源。

不同的碗相遇,碰撞,分离,声音在整个核心筒大厅和参观者的耳边回响。瓷碗的移动轨迹和分布随着水流而不同,经过不同的碰撞受力,运动是不可预知的,没有规律,大体是逆时针运动。如同一幅蓝色画布上有白色点的抽象画,倒映着周围观众,清脆的风铃声在展览空间内回荡,交织成流动与静止共存、人工与自然交汇的生态系统。

本次展览的主题SONSARA(生声不息)是由“Son”和“Samsara”组合而成的概念。Son是法语“声音”的意思,即可以通过耳朵感知到的听觉。Samsara是“依业轮回”,表示生命流转循环的意思。词义包含了人类生前的过去以及死后的永生,每一现实生命,都是秉承过去生命继续而来。故此SONSARA正是中文题目所试图表达的,生命不息,声响不止,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展览现场螺旋形场地的暗喻。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和策展人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打造成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鹅卵石、雾、黄沙、野草、水流、飞翔的鸟儿……而电吉他、电贝司、扩音器、气球、瓷器,这些见证人类曾经存在于地球的痕迹物品则散落其间,以“未来化石”的面貌出现在这个“人类纪”之后的生态系统之中。

艺术家希望检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点、场景或物体的音乐潜力,使观众的意识陷入那些不停地、偶然发生的运动和声音的无穷魅力之中。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此承载着无限潜力,不断地偶然发声。

塞莱斯特的创作并不局限在对声音的调用,在他的作品里,视觉、触觉常常与听觉互相交织。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最能让人直观地体验无形、感知抽象的媒介。但塞莱斯特注重的并不是使观众简单地“聆听”,而是使观众通过装置中的体验把注意力专注在此时此地。

正如塞莱斯特所说:“现场音乐产生于我们在场的空间和时间,又增强了我们对在场的感受。”他一直追求的也是如此:将不同维度的感官效果如般叠加,使观众更真切地感受此刻的在场。

艺术家在视觉艺术中呈现出自己的音乐,让音乐从自然环境中涌现出来,让观众浸入到艺术家的世界中。他说道:“希望大家漫步在其中,在声音与视觉艺术之间找到一种自然与人工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