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亮相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的名称为SONSARA(生声不息),在法语中“Son”意指“声音”,可以通过耳朵感知到的听觉。“Samsara”意为生命流转循环。由此暗喻生命不息,声响不止,展览现场也通过螺旋形场地影射主题。
塞莱斯特早年受教于法国尼斯国立音乐学院,并为演员兼戏剧导演帕斯卡尔·兰伯特的Side One Posthume Théâtre公司担任十年的作曲工作,1994年起,他尝试声音装置的创作,这也奠定了塞莱斯特探索的主题:声音艺术。他曾获得马塞尔杜尚奖提名,也曾代表法国参加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除此之外,他在展览“潮汛”(Acquaalta)中将巴黎东京宫改造成为湖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自然和生活中的声音引导了塞莱斯特的全新的创作路径,悦耳的鸟叫声、盘子间的碰撞声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自然中的鸟作为演奏者常在他作品中出现,会动的树也可搬进场馆进行展览,艺术和自然在他的眼中始终是浑然一体的,“我坚持认为,我们分享的这一片刻,不是看着鸟在空间中飞来飞去。而是,这是属于它们的地方。如果人们愿意,是受邀来到这儿的”,塞莱斯特曾说。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可见他的创作理念,即艺术回归自然与生活,所谓的突破常规或坚持自我,对他而言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他在作品《趋势》中放置多个圆润饱满、晶莹白透的瓷碗,以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的姿态漂浮在蓝色池子中,随着恒温池水的循环更迭,瓷碗也兀自旋转,水流与相互碰撞的瓷碗经放大声响后清脆悦耳,月白和蔚蓝相见的色彩和延绵的声音在展览空间中交织为流动与静止的变幻,有序与无序的交叠,自然与人工的交汇。作品《此地入耳》(From Here to Ear)中小鸟张开翅膀,轻盈的落于吉他弦上。
作品《潮汛》(Acquaalta)模仿了威尼斯礁湖一年一度的潮汛,曾将巴黎东京宫展厅注满水,变成可以划船的湖面,观众划着船在黑暗中行进,浸入视、听、触,三者的交汇体验中,现实、想象交织在作品中。
塞莱斯特作品《革命》将会动的树搬进场馆,并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进行展出。对于这件作品,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的策展人艾玛·拉维妮(Emma Lavigne)说:“在这个实验生态系统里,本不可移动的树被‘解放’,空间内充满了这种自由和非传统的美感。观者被邀请进入这个生态空间内放松,沉思,与他者和谐共处,一同‘漂浮’。”
英国《卫报》曾对塞莱斯特的创作评价道:“他的创作与美国实验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音乐’。但塞莱斯特并没有像凯奇一样把创作浸入充斥着日常生活的无序之声中,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营造出充满随机的场合。”
此次展览,艺术家带来《趋势》、《雾》、《从这里到耳朵》等6件大型声音装置,展现“人类如何与后工业化的自然共存”,“构建一个生态,想象人类之后的世界”两大重要议题。与他往常的展览类似,此次展览仍旧通过声音、视频、色彩和展览空间的交互作用,引导观众在拟像与实体,真实及虚拟的场景中自由感悟,其中,多样性、特殊性及连续性并现。
节奏、声音和无限的想象是他创作中探讨的主题,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说道:“布谢-穆日诺为我们提供了想象和思考未来世界的图景,同时也强调了对作品和参观者而言,有效的控制和编排对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何等重要。”
城市空间是具有碎片化和功能化的时空,但当人们身处自然空间中会感到时间被无限延长。当观者在“生声不息”感受虚实更迭、余音萦绕,在云雾、流水、鸟鸣中一窥生灵的世界,也可感受到延长的时刻。展览展出的6件作品意为回归自然与生活,期冀观者在展览中感受自然与生活,生命不息,声响不止。
诚如塞莱斯特所说:“现场音乐产生于我们在场的空间和时间,又增强了我们对在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