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分背后我们仍不知道费兰特是谁

的中文页面上,对埃莱娜·费兰特的介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样一段线年发表作品至今,一直坚持匿名,其从未在公开场合露面,从不公开接受媒体的当面采访,也未在网上留下任何公开照片。费兰特对此的解释是“作品一旦完成,它们也就不再需要作者了”。】

已经写了近30年,作为在全球颇负盛名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费兰特从未让任何人真正知道这个笔名背后究竟是谁,这种神秘使得她的身份更加引人注目。

在2016年,埃莱娜·费兰特入选《时代》周刊“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终于有记者不能忍受她的神秘和低调,尝试“人肉”出她究竟是谁,这位记者在调查了出版社相关的支付纪录后,推论费兰特是来自罗马的翻译家安妮塔·拉亚(Anita Raja)。虽然出版商及拉亚均无回应——没有否认,当然也没有承认,但该记者的行为受到了其他作家的批评。

无论费兰特最初做出匿名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在她的小说被创作并全球发售之后,那个原因都一定会发生变化。我读那不勒斯时就有过这样的想法:这个故事有着如此强烈的私人色彩,它是作者的经历吗?现实情况如何呢?在作者视角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视角能够解释这一切?

这些想法恰好说明,对于费兰特来说,相比保证作品文本自身的严肃性和纯洁性,个人的声名鹊起毫无意义。她在某次访谈中(由出版商和她的女儿进行访谈)这样解释持续匿名对写作的重要性:

【开始我害怕从自己的安全壳里钻出来,选择匿名是因为怯懦,后来,我感受到了媒体的恶意,他们对于我的作品根本不关心,总是凭借作家的声名来评价一本书;而且很多有名的意大利作家都在高校任教,好像文学不能借助文本自身来展示其严肃性,而只能靠外部声誉获得认可。】

以往的阅读,都由作者背景来补全最后一环。就像《长路》的写作背景,补全了一个父亲为什么如此悲观:作者麦卡锡和小儿子住旅店,半夜他一个人望着窗外,想的是几十年后世界和自己都完蛋了,小孩子怎么办。当一个父亲认真思考自己的小孩怎么办,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都要吞掉这个孩子。于是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长路》中的父亲,在末日中攥紧手里的枪——那把枪里有两颗子弹,其中一颗是为儿子留下的。

但费兰特的作品没有作者背景,我们只能把一切目光焦距在作品上,场外信息只有那不勒斯这座城市——它是一个如此割裂的城市,费兰特的故乡,是她小说中永恒的背景,是她全部乡愁的承载地。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只有文字本身,作者是否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不公正,是否被特定的时代背景塑造,是否受到自己的老师或者家人的影响……这些通通无从考据,唯一的交流通道只有文本,那些书就在书架上,你想了解的一切和她愿意告诉你的一切都在里面。

正如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在一封致费兰特的公开信中所写的那样:

【您是一个能够只通过您的文字与世界沟通的作家,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如果我有同样的勇气,我也想用同样的方式去从事我的文学事业。】

今天想推的是《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这部作品褒贬不一,尤其在老读者心目中,与《那不勒斯四部曲》相比,它显得更熟练也更俗气,被《那》抬高的期待并没有被满足。但我却觉得这部小说更加费兰特,它一定是写起来更“爽”的那种故事,欲望、羞耻、堕落和恶意被赤裸摊开,作者用笔尖破开表象,露出已经腐烂的丑陋内里,但她并不提供出路,各人的问题依旧要各人自己解决。

豆瓣8.7分。费兰特说,青春是一个电闪雷鸣、惊心动魄的阶段。这本书聚焦出身那不勒斯中产家庭的女孩乔瓦娜的青春和成长。只有直面丑陋和不堪的真实,年轻人才能获得面对自己的力量。

豆瓣9.2分。“那不勒斯四部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费兰特热”,千万读者为书中对女性友谊极度真实、尖锐、毫不粉饰的描述所打动。

不知名的灾难让世界成了废墟,举目所见只有荒芜、黑暗、风雪与灰烬。一对父子推着装满食物与生存装备的手推车前行,往南方海岸寻找一线生路。在文明末日的长路上,人们为了生存争夺残存的资源,人性的防线已失守。路上危机四伏,前景未知,然而父亲不断提醒孩子,要记得那个曾经有光亮、有梦、有故事、有海洋绿树的世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