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中国气象事业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经过50年的发展,风云气象卫星也从最初依赖国外到如今服务全球,作为其中一员,我倍感荣幸和振奋。未来,我将继续不忘初心,做好风云卫星资料应用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卫星效益,服务好国家经济建设。”9日,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座谈会结束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1949年12月8日,中国气象局的前身气象局成立。70年,凌云志不改。从21人的延安清凉山气象训练队到如今十余万之众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从观测预报服务业务基础薄弱到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从以服务国防为主到走入寻常百姓家……70年新中国气象事业史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西藏那曲市,1965年,陈金水和同事们在海拔4800米的安多,一镐一镐平整出一个标准气象观测场,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安多气象站。
“零下27摄氏度的夜里,背上刺疼,翻身一看,被褥和床板已冻在一起。在常年被白雪覆盖的地方开展气象观测,我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陈金水老人,回忆起当年仍印象深刻。
70年光阴,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的101个台站到如今建成10747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全国乡镇覆盖率达96.6%,数据传输时效从1小时提升到1分钟。
在太空,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7颗在轨业务运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具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风云二号H星,成为气象服务‘一带一路’的主力卫星,对沿线国家台风、暴雨、森林草原火灾等监测发挥了重要作用。”张鹏说。
从以手工绘制天气图为主,到以数值预报为主、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人机交互一键式发布预报预警;从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到自动化、客观化、定量化的预报分析方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预报预测技术不断跨越升级。1949年7月,第6号台风“格罗里亚”在我国东部沿海肆虐,江海堤岸多处决口,造成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百姓伤亡。
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广东湛江,带来长达十多个小时的。但根据精准预报,创造了“零死亡”的防台风奇迹。近年来,我国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稳定在70公里左右,各时效预报全面超过美国和日本,达国际领先水平。
不仅是台风预报,降水、雷电、雾—霾、沙尘等预报预测准确率也整体得以提升。有数字为证,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 “如今,我国已建成了精细化、无缝隙的现代气象预报预测系统,能够发布从分钟、小时到月、季、年的预报预测产品。”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王建捷说。
2019年10月1日,广场阅兵仪式万众瞩目。70年前的这一天,新中国首批气象预报员守护开国大典精彩呈现。每一次重大活动精彩呈现的背后,都有气象的“身影”。而这背后,依靠科技、创新不止,正是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成功的底气之源。
每一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都是大量最新科技成果投入实践运用的探索创新,是对我国风云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等众多领域科技成果的充分展示,也是对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全面检验,更是中国气象从追赶国际到与先进并跑的侧写。
它是中国特有种,仅生活在新疆天山海拔2800米到4100米的高寒地区。虎耳草、红景天、金莲花、雪莲…… 这些天灵地宝都是它的“家常便饭”!
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在小小苹果的产业发展中,实现了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延安220余万人口中,有80万农民从苹果产业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
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电线部/百人,高于全球平均的106.2部/百人。
熊猫基地大熊猫博物馆内于日前迎来了一位“新朋友”——仿生大熊猫机器人“小川”。
自2021年8月17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水电站6台机组并网发电后有效改变南疆三地州电力短缺状况,使南疆人民用上更为清洁的能源。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春节期间,北京多家博物馆结合本馆特色,深度策划“博物馆之夜”活动,灯会、庙会、汉服夜场秀等活动将充分满足广大市民游客参观需求,带来不一样的参观体验。
在春节来临之际,“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授牌活动20日在珠海太空中心举行,为珠海呈上一份逐梦空天、探秘寰宇的新春贺礼。
在祁连山脚下,有一处人类为野生动物搭建的“避风港”,生存受困的野生动物在此得到照料,直到恢复健康再次回到野外。
最近,有关部门连续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问答(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病例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日发布的2022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中国电信业务收入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呈现趋势向好、结构优化、动能增强的发展特点。
避免进食过多重口味食物,如油炸油煎食物、腌制熏制食物、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等,少喝含糖饮料。
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基本前提。无论是否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个人防护依然十分必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多体非线性量子干涉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教授任希锋研究组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教授Mario Krenn合作,基于光量子集成芯片,在国际上首次展示了四光子非线性产生过程的干涉。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光学》。
1977年,肩负不同任务的旅行者号探测器先后启航,开始了各自的冒险之旅。2022年,旅行者号任务迎来了45周年纪念日。从近距离飞越多颗行星到探索人类在太空中的最远距离,这对“姊妹花”在增强人们对太阳系的理解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9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
新冠病毒对于各类人群普遍易感,合理的营养不仅能够增强抵抗力,同时可以促进感染者的快速康复。在疾病初愈时,饮食上同样也要注意清淡,建议以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保证基本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可以适当吃一些肉类、鸡汤类、牛奶、蛋类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果来帮助身体逐渐恢复。
胆碱是肝脏中产生的一种少量且必需的营养素,是保持人类健康的重要成分。它存在于鸡蛋、西兰花、豆类、肉类和家禽等食物中。一项1月15日发表于《老化细胞》的研究发现,饮食中胆碱缺乏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谜题中缺失的一块。
1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的一项重大成果。研究认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挑战了“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的经典理论,刷新了人类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